厦门日报刊载我局在引领全市公共机构绿色转型发展中的先进经验
时间:2025-03-13 16:33

  1月27日,厦门日报刊载题为“公共机构促分类 绿色低碳当先锋”的专栏文章,介绍市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指导全市公共机构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窗口示范作用,推动形成全员自觉参与、全程精准分类、全面源头减量的新局面。以下为报道原文:

 

公共机构促分类 绿色低碳当先锋

市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指导全市公共机构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窗口示范作用,推动形成全员自觉参与、全程精准分类、全面源头减量的新局面

本报记者 柯笛 通讯员 林时蔚

  

        垃圾分类,关乎民生福祉,关乎城市形象,关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厦门自2017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勇毅前行、奋楫争先,垃圾分类工作位居全国前列。几年来,各行各业积极投身其中,形成了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为全面总结和展示厦门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与亮点,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即日起,本报“分出新时尚 共创绿生活”专栏推出“分类先锋·行业探索”系列报道,每月聚焦一个垃圾分类成员单位及其牵头开展相关工作的行业领域,通过实地走访、深度挖掘,以专业、全面的视角,呈现各部门、各行业在多年来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举措亮点,为全市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范例,深化垃圾分类“厦门模式”,扩大影响力,为全社会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作出有力示范,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文/图 本报记者 柯笛 通讯员 林时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公共机构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转型发展的引领者、推动者,公共机构示范引领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是聚焦“国之大者”的规定动作、担当发展要事的必选答案。

  为推动全社会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我市各公共机构协同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指导推进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务实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节能降碳,有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自2017年至今,从力推全覆盖全普及的1.0版,到加强标准化管理的2.0版,再到聚焦“减量化”“资源化”的3.0版,8年来,厦门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工作不断进阶升级,推动形成全员自觉参与、全程精准分类、全面源头减量的新局面。

  接下来,厦门将继续聚焦公共机构领域,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对标国家“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在“双碳”背景下,以“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通过完善制度标准、加强宣传引导、实施试点示范、强化监督管理,巩固分类投放实效,持续提升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促进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坚持党员干部做表率,持续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为全社会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作出有力示范,推动厦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持续走在全国最前列。

  第1阶段

  层层带动宣传教育

  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2017年3月至2019年底,厦门垃圾分类工作处于力推全覆盖全普及的1.0版本。全市公共机构门类多、范围广,各市直各主管部门实行归口管理、属地管理、行业管理“三管齐下”模式,把垃圾分类工作融入机关党建和文明创建当中,齐抓共管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各公共机构、全体党员干部先行带头示范,全市上下通过宣传、培训、国民教育等方式,广泛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迅速提升全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

  为实现垃圾分类工作快速铺开、全面覆盖,各单位派员参加全市垃圾分类培训,将受训所学带回本单位,形成层层带动、梯次铺开的宣教局面。2018年,厦门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全市上百家公共机构的干部职工、学生等广泛参与,并发动亲朋好友加入“亲友团”“朋友圈”,全面学习掌握垃圾分类新政策、新标准。

  此外,市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志愿者总队成立,发动志愿者率先“撤桶下楼”,并通过“干部进社区”“党员双报到”开展垃圾分类、洁净家园等活动,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同时严格规范督导检查工作,制定相关检查与考评办法,对宣传教育、硬件配备、分类收运、信息报送、分类投放准确率等方面进行全面普查、随机抽查、明察暗访,推动厦门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

  第2阶段

  建立完善制度标准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从2019年底到2021年5月,厦门垃圾分类工作进入加强标准化管理的2.0版本。为实现全程分类、精准分类,我市出台《生活垃圾分类操作指南》《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设备导则》等文件,从组织领导到职责分工、从分类流程到硬件配置、从源头减量到检查指导等,全面实行标准控制,着力提升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完善政策配套,主动用好政策指挥棒,指导各单位制定本单位、本系统垃圾分类工作年度实施方案、路线图和计划表,推动各单位落实《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若干措施》的责任分工,细化内部职责分工,确保本单位、本系统垃圾分类工作全覆盖。为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印发《全市公共机构2020年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单位的通知》及《示范单位创建标准》,通过现场会、观摩会、走访调研等方式定期开展指导,全面巡查与随机暗访多措并举,坚持压实主体责任,凝聚全员力量,促进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全额建成市级垃圾分类示范单位。 

  第3阶段

  常态化推动绿色发展

  细化落实源头减量

  2021年5月至今,厦门聚焦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3.0版本,开展一系列努力与尝试。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厦门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引》,进一步完善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工作职责,对硬件设施、组织领导、宣传培训、源头减量、检查指导等工作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同时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开展源头减量,探索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路径,不断提高可回收物再生利用水平。

  2023年,我市要求各行各业结合行业系统工作实际,制定垃圾减量方案,形成具体减量举措;进一步推行绿色无纸化办公和“互联网+政务”,制止餐饮浪费,常态化开展“光盘行动”宣传,倡议不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杯子,在办公场所统一配置陶瓷杯和消毒柜;将“创建节约型机关”纳入市直机关年度绩效考评体系和各区党政领导生态文明责任考评体系,推动全市建成“节约型机关”386家。

  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相关工作推进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厦门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均超99%,分类准确率达85%,资源化利用率91%,无害化率100%。“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垃圾分类已成为厦门市民的“新时尚”。

  特色做法

  源头减量:加强资源节约 集约循环高效利用  

  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将垃圾分类减量与“光盘行动”相结合。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发文,实施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通过不断强化“硬约束”,推动“光盘行动”成为自觉习惯,同时督促各机关在食堂食品采购、储存、加工、消费以及餐厨垃圾处理等环节做到节约减损。如今,按用餐人数动态配餐、巧妙利用食材边角料、供应小份菜或半份菜、以“大锅备菜、小锅续供”等方式供餐,杜绝过度加工、采购净菜等,成为公共机构食堂的新风尚。同时设置督导岗,采取视频值守、红黑榜和“光盘有礼”等手段,推动广大干部职工自觉养成节约意识,从源头压缩厨余垃圾。

  至今,相关工作成效不断凸显。全市机关食堂2024年餐厨垃圾产生量同比下降5%;市公安局引进餐厨垃圾微生物处理终端,对机关食堂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就地进行生物无害化处理,加强对日常餐厨垃圾数据的统计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全年就餐人次同比增加近2万人次的情况下,厨余垃圾产生量下降1%。  

  绿色低碳:点滴做起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利用全国生态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契机,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广泛开展公共机构节能降碳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干部职工践行绿色办公。不仅引入消毒柜、玻璃、陶瓷等杯具,替代一次性水杯及包装饮用水,还逐步推广以竹制纸巾盒、竹制笔等代替塑料制品,进一步落实“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要求。

  2020年,我市印发《厦门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市各级公共机构推行绿色办公,取得了显著的垃圾减量成效。近年来,还发布20条节能降耗措施倡议,如提倡使用钢笔、墨水和再生笔纸,以回形针、长尾夹代替订书钉,严格控制会议文件数量;同时建设市公文交换系统和电子证照共享管理平台,实行无纸化办公和“互联网+政务”,月均交换各类公文11万余件、共享电子证照6.5万余次,每月节省的纸张相当于减少砍伐20年树龄的树木46棵。

  为督促各公共机构落实绿色办公、抓好节能工作,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以“新”为引,积极创新节能工作监督考核机制,相关案例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2023-2024年度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发展典型案例,为推动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思路举措,加快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示范引领:持续深入示范引领 创建国家级示范单位

  长期以来,厦门持续通过典型示范,不断提升全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整体水平。

  2020年,国家验收组对我市开展有关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的评价验收,我市市公安局等3家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工作以满分成绩通过国家考核组验收。2022年,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将全市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工作经验做法提炼汇总,形成的工作案例《聚焦主业不懈怠 履职主责当现行》,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评为2021-2022年度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优秀示范案例。

  在我市积极创建国家级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工作重点单位工作中,2022年,厦门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等三家公共机构成功获评全国首批“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

  2023 年,全市各级主管部门按照同类最优的原则,进一步遴选出机关单位、医院、镇街办、学校共10家,入选我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案例。这些公共机构在制度建设、减量措施、宣传教育、志愿服务、监督检查、激励机制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实践经验具有可复制可推广性,在我市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工作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以考促管:不打招呼明察暗访 行业管理开展评估

  全市各级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督促评估体系。2022年,我市出台《2022年厦门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检查考评细则》,将垃圾分类组织管理、宣传引导、源头减量等各项工作纳入评估体系,采取不打招呼、不设盲区、不定路线的方式,开展随机性、经常性明察暗访和不定期复查回访;各级公共机构建立日常巡查机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落实。同时加强案例公示,提升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

  如今,各单位内部形成垃圾分类公示“一张榜”、无禁区监督检查和轮流监督检查制度,市直各主管部门也对所属单位开展垃圾分类成效评估,全面推行“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机制。市委组织部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纳入“两学一做”督导内容;市委文明办将垃圾分类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相结合,把“禁止使用一次性杯子,实施垃圾源头减量工作”列入文明单位考核体系;市民政局牵头协调驻地部队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市卫健委、教育局、文旅局、体育局、交通运输局、市政园林局、港口管理局等主管部门分别加强对医院、学校、文化、体育、景区、公园、港口码头等公共场馆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

  通过各主管部门网格式、体系化的密切配合和强力推动,将检查情况与年度绩效评估体系相结合,发挥强力激励作用,全市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工作形成了全面覆盖无死角、部门联动无盲区的工作格局。

  广泛宣传:用好宣传主阵地 耳濡目染深化科普

  近年来,全市各公共机构积极用好宣传主阵地,利用小标识、宣传海报、电子滚动屏以及宣传督导员等方式,常态化做好垃圾分类氛围营造。如市司法局利用公益“普法天天行”阵地,在公交、地铁、楼宇等人流密集区域的1.4万块移动电视终端和厦门高崎机场T4航站楼、火车站等5块 LED 大屏幕,大力开展垃圾分类等宣传,每日滚动播放视频、标语400余次,覆盖人群超500万人次。2024年,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向我市干部职工发送宣传主题彩信 4 万余条,组织各级公共机构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800 余场。

  2023年垃圾分类宣传周期间,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制作的《垃圾分类源头减量“绿”舍离》公益宣传短片从全国 1800多部作品中脱颖而出,位列全国第 17 名,荣获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公益宣传短片三类作品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